第五部分:学科教研组工作的开展及活动设计 一、活动的内容 内容丰富、全面实效,具体四个方面: (一)教学方面 1、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与实践: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框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要求等; 2、课堂教学: ①对教学常规的要求。备课:备教材、备目标、备重点、备难点、备学生、备教法。课堂流程设计:引课、展开、提问、学生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总结,强化重点的途径、突破难点的手段,尖子学生和学差生的培养计划等。 ②上课,即对备课的执行,对备课的各个环节能否进行有效的展开、实施和落实,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经验和应变能力。 ③说课、听课、评课。(孙校长已详细讲过) ④课型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讨:新课(概念课)、习题课、单元总结课、毕业班复习课、阅读课等,不同课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导和主体的关系等。如数学课中“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运用。非高考科目如:体育课如何上,体育理论课如何上,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课、心理课都需要探讨。 ⑤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在课堂上如何渗透学习方法,也是探讨的话题。 ⑥对作业批改的要求(是教研组的要求而不是年级组的要求),如何布置作业、布置的内容,批改的次数等。(协助教务处提出要求,备课组执行 ) (二)对教师命题能力的培养 命题,能否成立学科组内的命题专家组,培养教师学会命题,学会科学命题。要有科学的效度、梯度、区分度等。学校大型考试的试卷不能是成题尤其是高考题的集合。这样的试卷往往失去对学生、班级和教师的评价准确度和客观性。 (三)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内功的修炼) 1、教师的基本功:如课堂教学语言、板书、形体、徒手画、应变能力等。 2、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掌握及有效应有。 3、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会做、特点、方向、趋势、原则、应用。 4、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 5、教师题库及学科组题库的建立。学生的练习题不能是现成资料的翻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挑细选。 6、学案的编制及科学运用。 (四)科研的引领 1、教育理论的学习:好的论文、好的经验介绍、行政部门文件的学习等。 2、引导教师理论与教学实践项结合,撰写总结性文章或论文,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学的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校刊《师语》是很好的平台,每个教研组一学期能否在《师语》上发表文章,是可以探讨的。以至于在市、省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3、搞好学科教研组的课题建设:校本课题的研究是很好的平台,每年每个教研组能否进行一个校本课题的研究,值得探讨。 4、大力倡导学科教研组的学习和研究风气,提倡做专家型教师,提倡做名师。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