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这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考试就"胜券在握","万无一失"了。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在语文众多考试中,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种"出乎意料"的失败使学生一筹莫展,也让一些教师困惑不解。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呢?那就是这些学生平时忽略了课外阅读,长期把自己封闭在"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以"井底之蛙,观大千世界"。 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中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课外阅读的目的"、"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课外阅读的方法"谈一点的看法。
一、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干任何事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明确的阅读目的,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在阅读的时间和数量上有所控制,克服在课外阅读中,有兴趣时,废寝忘食;无兴趣时,搁在一边现象,在阅读的内容上避免只拣喜欢的读,对那些枯燥乏味但却对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有用的书籍却不大喜欢的偏向。 有目的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认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中外文学作品以其绚丽的艺术技巧,表现出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本质,而且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观点,渗透着作者的生活态度和理想。比如,在阅读鲁迅的小说时,就要特别注意他笔下形象的多典型、多侧面性。鲁迅是如何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揭示当时黑暗的病态的社会现实的。使学生对鲁迅在典型形象创设上的精妙和鲁迅小说的特有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外阅读,启示学生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什么是应该追求的的,什么是必须鞭笞的。作品中正面人物都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而其中的反面人物,群丑形象,也能使学生从中记取种种有益的教训。因此,每本书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其思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是其它德育渠道很难达到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用知识。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向迁移作用,喜欢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学生,在他写作的过程中,口语和书面语反复转换、筛选的思维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有时使人耳目一新。而那些阅读量少的同学,其作文的思维的主要意向却仅仅限于字词追索回忆,其中不完整、不准确的概念出现较多。例如:写有关课间操片段,有一位同学写道:"在音乐中,五星红旗慢慢升起"。例中的"音乐"一词概念太大,含义不明确。如另一位学生写道:"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很明显,后者的形象思维丰富,这与平时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为本。书刊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借鉴的各种需要,有力的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要正确选择内容 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文学修养,审美水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直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起着重大的影响,阅读文学作品时,当作品中的人物在人们的脑海中树起了值得效仿的楷模,当作品的情境感化了人们的心灵,当作品宣扬的某种哲理,在人们的心境中得到回射,作品就对人们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成熟,半幼稚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在认识问题上依然处于模糊状态,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开始思索,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智,所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随意性。社会上的精神污染对学生影响很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往反方向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考尔德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中学语文教师不应只盯住几本课本,而应密切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热点,引导学生读好书,精心挑选好书。高中生是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选择合适的刊物也至关重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