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注民生 , 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命题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和谐社会就没有意义;缺少了群众的参与,社会和谐就不能实现。和谐社会要靠人民来建设,建设成果应由群众来分享,这是“和谐社会”和“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2007年高考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考查,将会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方面的具体事例等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考点链接】
1.解决好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等民生问题,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解决好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体现了我国财政的作用。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坚持“六个必须”,体现了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作用,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精题精练】
1、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中得到实惠,才能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主要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A.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B.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C.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是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
2、春运是民工流动的高峰期,铁路春运的票价关系到广大民工的切身利益。2007年春运铁路的各类旅客列车票价一律不上浮,从此结束了延续多年的铁路春运票价上浮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 此举恢复了公共资源要为公共服务的基本的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也体现了政府和民意的良性互动 ③ 为其他国有垄断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④ 充分的发挥了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经历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后,中国将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困难群众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成为2007年两会的焦点。据此回答3 — 5题。
3、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政府还将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从政治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对人民负责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4、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抓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特别要做好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在我国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① 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②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③ 是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 ④ 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农民。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艘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艘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表明了
A.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B.正确的价值观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客观规律支配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幸福感多少的指标。据此回答6~7题。
6、幸福指数为社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内涵,它把社会进步的关注点由物质财富的积累转移到人本身,由关心人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关心人的精神愉悦,因而能更加科学地衡量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从GDP至上到以幸福指数为核心的转变体现了( )
A.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B.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C.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D.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
7、《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统计局在前不久发布的对和谐社会评价调查中,第一次将“幸福感”正式纳入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这一材料说明( )
①政府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利益 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③对人民负责任是政府的基本原则 ④使人民幸福是政府当前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8、 材料一:我国有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
材料二:和谐思想在各国尤其西方国家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
材料三:当前,利益分配不公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在国际上,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之所
(1)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一、材料二对我国建设和谐文化有什么启发?
(2)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怎样避免陷入“拉美陷阱”?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请用政治生活的道理,谈变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C6.C7.D
8.(1)①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③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2)①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思想方法。②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拉美大多数国家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同。我国与拉美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有相似的历史遭遇,我国有必要吸取拉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教训,避免陷入“拉美陷阱”。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其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