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句填空 全国高考名句当中没有一个范围,背诵的名句名篇是课内学过的以及同学比较熟悉的,有这样的标准。北京地区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范围不会超过考纲的范围,同时要记住课内的,还要注意在文言文背诵当中还活着的名句。
五、作文 写作,应该有自己熟悉的两三条写作思路,比如题目适合于写议论文,我惯用能好的写作思路有一二条。如果题目适合于写散文,我也有自己拿手的写作思路来写。平常要练笔,多写才能使笔头流畅,现在离考试还有三个来月的时间,最少两周动笔写一次文章比较好。 全国试卷的命题人曾经写过文章表示,高考作文要坚持话题作文的方向,所以不要担心,这还是我们的重点,即使题目有小的变化也不要紧张,高考作文就是创设一个平台,让考生都有话说,好的作品文总是这样的,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说,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让高水平的考生有表现的空间,不管什么样的形式,有比较好的写作基础和流畅的语言、充分的材料准备和认识水平,总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出来。 有一种说法,作文是比较稳定的能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主要从作文的语言表达这个角度讲,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要提高,需要一定过程的,是比较慢的。但是要把一篇文章写得好一些,比如内容充实一些,见地深刻一些,掌握一些方法,突破一些框框,短时间是见效的。比如有位同学作文写不好,不知是男生还是女生,你们长到十七八岁这个样子,这么多年来,社会的生活在你们脑子留了很多丰富的东西,不要以为哪些作文是为你写作的素材。如果作文的话题比较大,应该学会大题小作,比如“生命价值”的话题应该是比较大的,古往今来,多少个人思考这个问题,是一个哲学家很难说清的问题,如果要大作驾驭起来就很困难。有一个同学“生命价值”是这样写的,放学的路上,看到落日余晖有一个邮递员擦试邮筒,因为刚刚落日余晖,看着邮筒很受震撼,这位邮递员头发发白了,他认为在取信、送信的平凡日子渡过的,但是他想思念儿子的母亲或者思念朋友的恋人,会在苦苦的思索和等待因为得到一封信得到快乐,给别人送上快乐的人难道没有价值吗?所以想到自己,自己现在受苦,在充实自己,等于有价值,这篇文章大题小作,选择自己可以驾驭的材料来写,这是一个角度。 再一个,把话题拉到熟悉的领域来写,现在的话题谁都有话可说,在不同的领域里对话题进行阐释和解说,你不要总羡慕别人写的材料,你有你的知识空间,比如有一篇话题作文题目叫“心态”,有一位男同学,给自己的取的题目是“轻松一点,胜人一筹,以这样的题目给自己的题目立体,举的例子是运动员的例子,一个是邓亚萍在强手面前取得的胜利,一位是足球运动员巴乔因为一脚过力而失败了,把这样的例子论证得非常的清晰,如果你把话题拉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来说,也便于你才华的展现。
六、作文文体 前两年有一些倾斜,有些故事编得比较新意,占了一点便宜,现在大家认为好的文章最重要是内容,因为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话题作文不限文体,选择文体好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如果描写能力强,可以写散文,如果思维理性,善于说理,描写是短处,不妨写议论文,哪一种体式得高分,没有一个标准的,记叙文比议论文高,这不一定,主要是看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
七、存在问题 如何进行语文复习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能妥当地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 方法: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 资料: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 时间: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八、解决方法 要随时通过反馈来掌握复习现状与目标间的距离,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应经常搜集学生对复习内容、方法的看法,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节奏、方法等。 传统的语文复习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学生做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觉得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 而采用反馈式复习,则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形成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我们在复习中常常会发问,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耕耘,却收获不多?为什么有些人没我投入多,而收获却大于我?实际上,这是在复习中做了不少无用功的缘故。 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指导我们的复习与训练,是大面积提高高考质量的有效途径。要知道,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说明”的30条要求。它是命题的指挥棒,代表了社会,也代表了高等院校在具体学科上对考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质量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说明”。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明确“考试说明”中有何规定,从而懂得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知道哪些内容在历次高考中已经出现过,哪些还没有露过面。比如不少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设计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专项训练,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考试说明”明文规定“不考名词术语”。高考也多年未考单纯词和合成词了。又比如1995年“考试说明”删去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一项,于是我们复习字典词典的时间就可大大减少。总之,只要按照“考试说明”来复习和训练,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较好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有的教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的理解是,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为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评讲时更细,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