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唐玄宗时宠爱安禄山,授予他为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握有重兵,伺机谋反。皇太子与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使节打探虚实,使节受贿,回来盛赞安禄山的忠心。唐玄宗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便恣情享乐。 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安史之乱”纷乱的场景很多,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只选取一个小的场景一“探使回”与“曲千峰”“始下来”三个镜头,以此揭露安禄山的狡黠,唐玄宗的昏庸,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可见作者是匠心独运,与众不同,具有独创精神。 第一二句用空间转换的角度,描写了使节打探虚实从渔阳回来经过新丰转长安的情景:新丰道路两旁的绿树掩映,柳丝婀娜婆娑;探使身后是扬起的滚滚黄尘,遮盖了人的眼目。是迷人眼的烟幕,又暗示战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第三四句从时间转换的角度,写听到使者报平安的消息,骊山上的华清宫内翩翩起舞,《霓裳羽衣曲》曲调悠扬,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好不热闹。 全诗四句,用因果关系将前后四个画面联系起来,以极简练的笔墨,揭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明示出结果。虽极度夸张——“舞破中原”,但似乎又合情合理地揭示了腐败荒淫导致的必然结果,给人以深刻的警示。
三、咏史实不落窠臼,反说其事以创新 杜牧咏史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咏史不落窠臼,反说其事以创新。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上有的早有定论,或说法早已趋于一致。杜牧的咏史诗却偏偏不同于现成的定论或说法,运用全新的视角,新颖别致。角度与众不同,表达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兵败被围来到乌江,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等待时机卷土重来。项羽认为愧对江东父老,羞愧自杀。此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也暗喻讽刺之意。 第一句,明确指出胜败是兵家常事,暗示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失败,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兵败自杀,英雄气短,怎能算是真正的男儿?曾经是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竟然兵败自杀,直到死也没有找到原因,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第三四句写他到此时还听不进他人金玉良言(亭长)的忠告,一意孤行,结果落得兵败自刎的结局。如果能听从别人的劝告,兴许会卷土重来,再次称霸称王。“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形象化议论,不落俗套,一反以往的史论看法,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勇气。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他盛赞“败不馁”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第一句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作”字用得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第二句有借用“当户理云鬓”的意境,换成画眉。启发人们去想象木兰梦里才和女伴一起对镜梳妆。一真一幻,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换妆,还其女儿身,看出木兰时时刻刻地追求美,追求幸福自由的本来面目,表现出诗人的创新精神。 第三四句诗人进一步发挥想象,精心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木兰在战斗中固然很有英雄气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免具有“几度思归还把酒”的矛盾心理。作者善于揭示木兰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更增加了真实感。把酒是在神庙祭神,祭祀谁的神灵呢?祭祀明妃王昭君(汉代为避汉昭帝刘弗陵的讳而改名为明妃)的神灵。王昭君和木兰都是女性,来到塞外,一个从军,一个“和戎”,处境和动机固然有别,但是都是为了国家之急,而这等大事却由女儿家来承担,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永远博得后人的同情,木兰为了安靖边疆万里从戎,受到后人的赞美。作者用酒祝明妃的动作描写,把木兰思乡之情与报效祖国的矛盾统一起来,烘托木兰与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别致新颖。并对当朝有讽喻统治者意义。
[ 作者:孙延堂 语文高级教师、 北校区语文教研组组长 ]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