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论坛在温情与笑声中快乐开展。讨论由一堂公开课的设计开始。
主持人出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课堂流程,抛出问题:你如何看待这堂课?大家开始了麻辣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形式多于内容,这堂课与语言文字本身没有任何关系”,“没有教师的任何情感投入”,“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极低,丝毫没有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大家丝毫不会手下留情,于是围绕当前语文课堂的现状——文本解读不够深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个妙语连珠,剖析问题深入浅出、一针见血。刘介民老师说:“我们自身就是一座桥,连接着教材和学生,但是目前,这座桥有严重的质量问题,更有甚者还没有搭桥,有的还搭错了桥……”王慧老师说:“茶壶里煮饺子,今天,我们就是要研究一下这饺子如何倒出来。”侯靖老师说:“如何传授、呈现给学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将文本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这是备课的核心所在。”阎松老师说:“解读文本过程中,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至关重要,例如,《社戏》一课,那夜的豆好吃吗?那夜的戏好看吗?直接切入,事半功倍。”主持人又用一段课堂实录展示了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评价语言对于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技巧。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在亲切祥和的氛围中结束了第二轮“火眼金睛、各抒己见”的比拼。
第三轮为“群策群力,实战演练”,针对《秋天的怀念》,你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大家出谋划策,使得课堂更加行之有效。
